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乡村振兴 教育先行

    信息发布者:詹云云
    2021-03-28 12:29:08   转载



    (来源:大理市教育)




    1
    刚刚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提到,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说到“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中国的希望在乡村,乡村的希望在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既是乡村孩子与他们家庭的希望,也是乡村的希望,没有乡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乡村的美好未来。乡村教育在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试想,如果我们的乡村教育因撂荒、抽空而走向凋敝,让乡村丢了根,不管当下的乡村看似怎样繁荣似锦,怎样景象万千,怎样面貌一新,最终将会因缺乏一种魂而让乡村的精神渐渐消弭,乡村的情感渐渐消失,乡村的文化渐渐消退,乡村的活力渐渐消却。
    而乡村教育的希望则在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因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样态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形态,决定着乡村小规模学校将是未来乡村教育的常态。
    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2016年,全国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共计12.31万个,其中,乡村小规模学校有10.83万个,占乡村小学与教学点总数的56.06%,占全国小规模学校总数的87.98%。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撑,如果把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都消灭掉,如果忽视和淡化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还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教育发展吗?
    所以,未来现代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面对并接受乡村教育以小规模学校为主体的这一基本认知和客观现实。
    2
    乡村小规模学校虽“小”,但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师生比高,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资源充足,体验式、互动性强,参与度大,便于开展人本教育和个性化教学。
    乡村小规模学校就即使学校条件差些,师资水平低些,但乡村学校有其天然的 “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那充满乡土气息的环境,其本身就是最鲜活的教材,也是青少年成长的沃土;那美丽的大自然无疑是一座座宝藏,孩子们沉浸其中,闻花香,听鸟语,品野果,掬山泉,看白云,捉知了,捕鱼虾,这一切便是上天送给乡村孩子最好的礼物;还有那淳朴的乡风、民风,质朴的亲情、友情,厚朴的乡土文化、民间艺术和活动,会给孩子们良好的浸润和影响,这些既是最好的课程,也是最好的教育。
    我以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更适合做乡土化、自然化、生活化的教育。

    而且通过这种乡土化、自然化、生活化的教育,一方面让乡村孩子留下乡音,记住乡愁,在心中永远澎湃一种乡绪,也就是从小会在他们的骨子里烙下对乡村那种血浓入水的朴素情感,从而让他们不丢掉根,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另一方面会让孩子们变得开朗乐观、阳光自信、活泼可爱,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品质。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儿童在15岁之前,如果能远离城市喧嚣归于自然,在农村接受最纯朴、最简单的教育,不仅有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而且对于保持人的单纯乃至善良天性都很有好处。
    3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却没看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潜在优势,他们把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小”,视为一种乡村教育发展的障碍,作为一种忽视乡村教育发展的缘由,要么在算投入与产出帐中,将其合并撤掉,要么觉得人少,形不成规模,产生不了影响,办不出活力和特色,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漠然置之,任其自生自灭,自然消亡。
    教育不是工厂,不能简单追求效益,也不能简单地追求规模效应,更不能简单地计算投入产出比。教育是育人,是每个人的发展,是良心活儿,是千秋伟业。
    乡村小规模学校关乎乡村千万生命的教化与成长,关乎乡村万千孩子的生存与未来,关乎乡村教育的前景与发展,关乎乡村的全面复兴与振兴,甚至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与昌盛。我们要学会算这样一笔摆在桌面上的大帐!
    对乡村来说,每一个乡村小规模学校,便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便是一盏灯;每一个孩子,便是一颗星。那火光,那灯光,那星光,虽然隐约,暗淡,但却是烛照中国乡村的一丝微茫,让乡村温暖,踏实,充满着无限的希望。
    现实中存在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依然可以有它存在的价值,依然可以成为点亮乡村的“庠序之光”。
    正由于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4
    那么,怎样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呢?我想,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发展定位上,乡村小规模学校不可盲目撤点并校,但是“遍地开花”也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我们应该本着“必要”的原则,科学预测人口变化趋势,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现实需求,在确保乡村孩子就近入学的前提下,精准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小规模学校的“小”只是小在规模上,我们不能因为“小”而降低学校的建设标准,也不能因为校点分布的“散”、“远”、“偏”,把它们当成教育发展的负担,而应该根据每一所乡村学校的地域特色、历史沿革、文化底蕴,把每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建成为独一无二的,孩子们喜欢,村民们向往的文化高地,给每一个农村家庭带去希望,让每一个乡村孩子快乐而幸福地成长。
    同时,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我们不能降低质量,但是我们不能唯分数是从,要打破以分数、成绩和升学为唯一评价标准,给乡村孩子以更多的发展可能,打破“统一化”、“标准化”、“模式化”的思维定势,给予乡村小规模学校更大的生存和生长空间。

    第二,在政策兜底上,对乡村小规模学校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倾力倾情,雪中送炭。
    建立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兜底”保障机制,以确保小规模学校经费充足,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转;设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政府专项资金,有效保证教育资金的及时拨付和合理调控;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全面提高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的真正公平;提高教师待遇,在职称评定、评优晋级、考核奖励、津贴补助上,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增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能够进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能够扎根乡村,安心从教,静心育人,潜心办学。
    第三,在办学策略上,应该用乡土的材料,乡土的资源,乡土的文化元素装点校园,美化环境。让乡园文化体现在地属性,具有乡土气息,乡村味道,成为传承乡村文化,辉映乡村文明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应该用阅读去点亮乡村师生的人生。阅读照耀梦想,阅读成就非凡。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让书香飘逸校园,用书香唤醒乡村子生命沉睡的潜能,用书香滋养乡村孩子的精神发育,用书香助推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用书香促进乡村教育的生态改善,用书香给乡村小规模学校注入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应该用多彩的课程去充实乡村孩子的学习生活。做适合乡村孩子们的教育,就必须有适合他们成长的课程。可以研发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劳动文化课程”,去唤醒每个孩子的乡土记忆,让孩子们记住“被遗忘的乡愁”;可以研发立足于乡村民俗文化的“乡土文化课程”,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可以研发“经典诵读课程”“传统节庆课程”“手工制作课程”等等,让乡村孩子学会动手与动脑,给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
    应该用开放的课堂去吐故纳新,探索学习。蒙特梭利曾说:“大自然是24小时为孩子们开放的课堂。”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鸟禽兽,山川河流、雷电雪雨,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发出声声呼唤。打开校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以大自然为教室,以田间地头为课堂,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让孩子心灵被自然滋养,让孩子能力与智慧在乡土中增长,让对话、学习与交流在天地间发生。
    应该用民俗活动去搭建师生成长的平台。乡村中的很多民俗活动,诸如跳大绳、荡秋千、踩高跷、打陀螺、滚铁环等,都可以进校园,进社团活动,让孩子在参与中有身心成长的空间,有发展兴趣特长的舞台,有抬得起头来的自信,有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理由,让老师在陪伴学生成长中提高自己,远离职业倦怠。
    5
    “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群策群力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我们责任在肩,必须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未来教育的希望在乡村教育,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一定很有作为,大有可为!


    打赏捐赠
    2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